1)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章_全京城都知道我俩锁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会儿阅卷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了。

  其他考官们难得有了几分空暇,见主考官盯着一份卷子看得仔细,便忍不住围拢过来。当下就有一考官说:“年轻气盛啊!这考生年纪肯定不会很大。”

  二犹不足,定于一。只要知道句子的出处,这题明明很好答。歌功颂德总会吧?讲讲仁政的重要性总会吧?但这位考生偏不这么答,非要从难处入手。

  别的考生说,施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这位考生偏说,历数本朝的种种政策,都可称之为仁政,在这样的基础上,某些人依旧存有外心,这难道是本朝的皇帝们没做好吗?当然不是了,问题很显然就出在这些存有外心的人身上。

  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世家的名字,但此文分明就是在针对世家啊!

  主考官其实也觉得这位考生太过大胆,但此时听别的考官说该考生年轻气盛,主考官立马不服气了:“怎么就年轻气盛了?老夫觉得他用典精准,虽言语辛辣,却句句在理。没有一番人生阅历,能写出这样有尺有度的文章吗?”

  说完仍觉得不够,主考官又补充说:“年不轻而气盛,更加可贵啊!”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什么人?是知难而进的人!是历经世事仍然不忘初心的人!

  主考官又拿出第二场、第三场的卷子,拍在桌子上。

  第二场考的是官场应用文。要是这位考生很年轻,他怎么能把往来的公文写得这么好?要知道这些公文不是光有格式就够的!比如说这场的第二题,需要以下官的身份给上司递一篇呈文。光有格式没有内容的呈文是空洞的。想要把呈文写得言之有物,就需要对民生民计有个大致的了解。再比如说这场的最后一题,是个判案题,案子有些曲折,光把律法背得滚瓜烂熟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律法融会贯通并熟练运用。要是没点人生阅历,考生能把题答得这么好?

  第三场的策论题就更不用说了。许多考生还处在“贵粟论”如何重要、坚持“贵粟论”有什么重要意义的层次上,这位考生已经能用改稻为桑来举例子了!

  虽然能顺顺利利走到乡试这一轮的考生,绝对不是那种只知道读死书的,他们想更进一步就一定要去关注政治!但是朝廷毕竟没有真正出台相关政策去推行改稻为桑。这位考生能从贵粟论想到改稻为桑,说明他对政治十分敏感。

  年轻气盛?不,分明是老谋深算!

  主考官道:“此篇策论……莫说是乡试,就是一字不改地出现在内阁奏对上,老夫以为也完全使得!”或者说这篇策论出现在乡试里都有些可惜了呢!

  解元就这样毫无异议地定了下来。

  之后的排名,考官们经过一番争论,勉强还算是顺利地一一确定下来。

  贡院贴榜那日,许多考生都去距离贡院最近的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