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05章 星辰大海的第一步_大逆转190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此也就不会被其他国家察觉。哪怕被各地的天文台看到了,也不过以为是流星而已。

  “小天桥”的大部分轨道是建在地下30米深,出口部分以小角度伸出地面40米高。最特别的是这条轨道是封闭式的,并且布置了冷却系统。在运作时里面会抽成真空,实际上只是空气极稀薄并不是绝对真空,这是为了防止载荷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损坏电磁轨道。

  不过“小天桥”建成之后,3309所的进展就大大落后于3301所了。当3301所已经才策划载人航天的时候,3309所在航天领域的工作几乎还在原地踏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几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正式版的通天桥太大了,哪怕是不考虑载人,只发射货物上去,这轨道也要好一百多公里长。否则的话,除非是运实心金属块,换做仪器类的东西肯定会被巨大的加速度g力直接压坏的,比如要送卫星之类的精密上天的话,就必须慢慢加速,把加速度控制在30g以内,这就需要130公里长的轨道。如果载人的话,这长度就得增加十倍。

  文德嗣的“通天桥”最终完成版肯定就是要可以用来载人的,而且他还打算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用。所以这需要延长加速轨道,降低加速发射时的重力加速度,使之能够达到一般人也能承受的地步。当然,加速度越低,则轨道就越长,建造成本自然越高。按照计划,将客运型航天器匀加速度设定在2。75倍重力加速度(2。75g),此时需要的轨道长度即为是1486公里左右。加上前端的车站与检修区,以及出口端的保护段,总长度即为1500公里。

  这可是个不得了的大工程。当然,这只是“通天桥”的最终形态,它并不需要一步到位,修一段就可以用一段,就像铁路一样。长度不够的时候用来运货,够了再来运人就好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哪里修这个“通天桥”?这个东西可不是一点点大,那里都摆得下,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建的。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这种载人版的质量投射器就是好几个国家联合修建的。没办法,一个国家的地盘不够用,就算是大国,国土跨度足够,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合适。

  除了这两个大问题之外,还有就是诸如能源、超导材料、超级电容等若干小问题,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天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文德嗣来说,也只能算是小问题,这些东西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都是现成的资料,只要生产工艺升级到了就马上可以实现。

  所以,一直等到俄国革命,收复了安西地区之后,文德嗣才启动了正式版的“通天桥工程”。这条计划中的通天桥起点位于哈萨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