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4章 中榜五老之外,还有个长乐老_唐末大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世广为引用的诗词就是他所做的。只不过这几位老爷子毕竟入仕的年纪实在太大了,按各自原本的轨迹,还没做两三年官便先后病逝,甚至都没熬到正史线朱温弑帝篡唐的时候......

  在李天衢得知这个消息后,又不过半日的光景,如今累功又转迁至礼部侍郎的杜荀鹤向李天衢上奏科举事宜,期间还不住叹言道:

  “也全因旧时唐廷朝政糜烂,更有甚者自牛李党争之后,权勋贵戚取士不问学子才识,仍是为世家门阀相互请托,故而得诠选中榜,平民子弟如干谒无门,以致使民间遗明珠蒙尘者甚众。今年五老登榜,也是前朝遗祸至今......

  而陛下高明原识,除沿用武周时科举糊名法,又新设誊录制,纵然权勋子弟请托无门,考官也无法抬举考生而杜绝舞弊。那中榜五老,有的住于吴、赣之地,却不辞路远迢迢,而赶赴汴京赴考,也足见招贤择士得法。

  想当年唐廷太宗皇帝以考取士之法,曾言天下尽入吾彀中矣。而陛下择才任贤,加以时日,各处学子肯来应试肯为我朝所用,也必然会层出不穷。”

  毕竟杜荀鹤如今年过五旬的年纪,当初也是屡试不第,便与罗隐等人一道入九华山隐居,所以说到晚唐时节科举取士的弊端,他同样是感同身受。

  而李天衢拿着记录今年中榜的考生名薄,倒也有些苦笑不得,又长声说道:

  “曹松、王希羽等名士,本来在民间具有才名,按说也足以得录用入仕。虽然他们年事甚高,吏部那边自会任命官禄差遣。呵呵...想必这几位长者既然与韦老境遇相似,想必也会意兴相投。”

  话虽如此说,可李天衢也很清楚这几位大半辈子除了作诗,便是在准备科考的年迈文人与韦庄的情况截然不同。有的人文采斐然,可是经纶济世、治政安民的才能却也未必出众,似韦庄那等精于作诗作词,更有王佐之才,而且身子骨尚还硬朗的老爷子毕竟还是极少数的......

  本来应该是唐昭宗天复年间曹松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俱是年逾古稀,都已经过了致仕告老还乡的年龄却一并中榜,故而世称五老,算是一时佳话。可实际上他们在政坛上打拼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也不过两三年,也实在难以会有什么建树。

  李天衢只是心想这些长者好歹长于作诗,也有作品流传于后世,都算是为中华文化传承尽过一份力的,所以也就算完成他们的人生目标,能够入仕为官,能发挥一下余热的同时供着他们养老便是。

  听李天衢打趣说着,杜荀鹤也是莞尔一笑,随即他便又道:

  “陛下,今年登进士科,却还有两员考生尚还未过弱冠之龄。也并非尽是年迈者入榜。”

  今年春闱殿试总计二十八人登进士第,李天衢刚拿到名簿,还没看得详尽。听杜荀鹤这么一说,他遂又阅览入榜者的姓名与出身。然而目光掠到登州淳于晏这个考生时,李天衢的眉头也不住微微一挑。

  淳于晏,登州出身,按他史载轨迹确实以明经科登第。然而按他原本的轨迹,本来应该是寄住在霍彦威的门下。不过霍彦威如今在葛从周统掌的藩镇中当差,与其原本入仕的轨迹也大有不同,估算年头,史载也只表过淳于晏年少时曾考上明经科而入榜,却因乱世颠沛流离,而辗转投到了霍彦威那里。

  正史中的后唐庄宗李嗣源重用霍彦威,内外机事,皆听他决策。然而淳于晏却是做为霍彦威的左膀右臂,军府之事,至于私门,事无巨细,也皆由他来定夺。按史载则称“故彦威所至称治,由晏之力也”,由此可见此人却是能力出众,既然他与霍彦威本来便可说是相辅相成,李天衢寻思过些时日,也不妨把这淳于晏调派到扬武军藩镇去,也仍能与霍彦威做成配合默契的搭档。

  然而李天衢的目光再往下瞧,又落到一个人的名字上时,更不由面色一变,他心中立刻又思付道:

  除了中榜五老之外,竟然还有那长乐老冯道?不过估计他现在的年纪...尚还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吧?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