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44章 【理直气壮】_大世争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明显,他老人家对王学谦的分析有点不敢直视。他就纳闷了,王学谦当初和他分析的,怎么和他现在说的是两回事?

  年初的时候,大生纱厂面临破产边缘,张謇找了王学谦想要帮忙。可当时的王学谦一点都没有给状元爷面子,直截了当的说大生纱厂的破产是自作孽。

  可一转眼,王学谦却红口白牙地说大生纱厂的成功是广商合作的典范,是政府扶持和商业谋划的成功案例。最后面临破产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被日本货和英国货给挤兑的。可事情真的如同王学谦说的这样吗?

  肯定不是,张謇的成功其实更多的是‘以权谋私’,别忘了张謇的恩师不是别人,而是同治和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帝师,这个身份对于普通商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可是在官场,翁同龢的名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而张謇是翁同龢亲点的状元,是在踏入官场就贴上翁同龢标签的官员。地方官巴结不上翁同龢,去巴结张謇也未尝不可。而在官场,翁同龢的对手也不是普通的小人物,慈禧为了搞平衡,一再的抬高李鸿章的地位,目的就是限制翁同龢的权利。

  帝师、军机大臣、总理大臣,这些身份如果还不能说明什么的话,那么就是光绪在权利心不断的膨胀之际,想到搞兵变,把慈禧赶下台,虽然光绪不想因为杀慈禧而印象到名声,但兵变的时候谁也说不准。最后虽然是袁世凯的出卖,被软禁在南苑的瀛台。

  失败的维新派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翁同龢也被赶走去了老家。

  别看轻飘飘告老还乡,可每当重阳节这样的节令,宫中也会给他送一份礼物,过大寿的时候甚至会有太监带着圣旨来表彰。换一个人,早就咔嚓了。

  张謇脸红的并不是因为刘坤一通过他想要去巴结翁同龢,而是王学谦说的技术储备时期,压根就是翁同龢失势了,他的大生纱厂失去了刘坤一的支持。

  之所以后来能够红火起来,还是他进入袁世凯政府之后的事。说到底,没有他在官场的身份,就大生纱厂的管理水品很难一下子从民国的同行之中脱颖而出。他不仅仅是沾了政府的光,而且还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内阁成员,一部的总长。在质量差不多的,价格并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大生纱厂却拥有其他纱厂无可比拟的销售优势。可就算是这样,大生纱厂还是在他的手里玩坏了。

  好在,商人们并不是官员,对官场的隐秘会一清二楚,在资信还在道听途说的时代里,王学谦演绎了一场完美的说教,这就是真相。等到他终于说完了纱厂的故事,张謇算是松了一口气。在燕京为官多年,见惯了官场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作法,可冷不丁地自己被牵涉进入,让他也是紧张不已。幸好他这个读书人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