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9章 高句丽与新罗_贞观大名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与大臣们商讨如何对付世家方案的时候,忽然有人来报,打断了他们的商议。

  “新罗与高句丽同时来了使臣?”李世民皱起了眉头。

  从高句丽与新罗国家政权建立之际,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就几乎没有停止过,几乎是年年一小战,数年一大战。

  而高句丽也一直是李世民心头的一根刺,为什么呢?瞧瞧地图,高句丽就像一把刀插在雄鸡的喉咙位置,能让李世民舒服嘛?

  当然,这是玩笑话,正真让李世民觉得不爽的,是高句丽是一个农耕国家!

  没错,他的国家体制与唐朝很像,是靠农业来立国,拥有稳定的后勤保障与政治,军队体系。

  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型的唐朝。

  北边的游牧民族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全靠放养的牛羊存活,居无定所,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常常过着有一顿是一顿的生活。

  因此在李世民看来,北边的游牧民族最大的威胁在他们瞬间的爆发力,若是一旦开战,刚开始他们的战斗力是很强悍,但是时间打的持久了,就是比拼国力的时候。

  这时候的游牧民族没有后勤补给,迟早是会败退的。

  但是高句丽不一样!

  他们有着完整的后勤补给,种植稻麦,具备打持久战的条件。而且高句丽民风彪悍,战力也不可小觑。

  曾经他们与隋朝的战斗可见一斑。隋炀帝倾尽举国之力,连续两次发动数十万人的大规模进攻,愣是没把高句丽这么个小国家打下来,反而折损了数万兵马与粮草,灰头土脸的归来,由此可见他们的战斗力之强悍。

  而且高句丽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与地形限制性很大,七月份是雨季,大雨不断,道路泥泞,影响行军。八九月到二三月是寒季,天寒地冻,影响部队战力与粮草供应。

  可以说高句丽就是属于易守难攻之地,是块难啃的骨头,李世民也不知道多少回盯着高句丽的地图睡不着觉。

  大唐的东南西北,除了南边稍微安定一点儿以外,其余三个方向没一个让李世民省心的。

  这次听到高句丽使臣到来,李世民也是有点头疼。

  为什么要头疼呢?使臣来访不是代表和平的好事嘛?

  事实上高句丽表面上向唐朝进贡,俯首称臣,暗地里却在与大唐交界的边境修筑防御工事,明显的在为将来的战事做准备。

  偏偏李世民还拿他没办法,人家都来进贡了,来称臣了,你让我怎么派兵去攻打他?

  所以李世民听到高句丽的使臣来了觉得头疼,因为这意味着他又要违心的在使臣面前演一出仁厚君子的好戏。

  “高句丽高句丽传令下去,高句丽使臣暂时不见,朕先接待新罗使臣。”

  话音刚落,魏徵就跳出来制止:“陛下不可!高句丽与新罗皆是我大唐的藩国,此时两国同时派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