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78章:寓教于乐【二合一】_大魏宫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梁学宫的各个子殿内,各派学子与同伴围着炭火,高谈阔论,集思广益为「国立学塾教材」一事做最后的完善。

  主要是降低教材的难度,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启蒙幼龄的稚童。

  就拿儒家来说,在经过介子鸱等在朝官员的解释后,其他儒家门徒这才明白,为何魏国礼部之前要弄出《百家姓》这种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狗屁不通的玩意,原来是为了便于启蒙。

  而儒家的思想,对于那些幼龄稚童来说,实在是过于深奥了,别说几岁的孩童看不懂,就算是研究儒学十几年的文人,也不敢说对儒学精通。

  在这种情况下,介子鸱对儒家门徒讲述了魏王赵润的决定:“我大魏的国立学塾,大致可分为「初等学塾」、「高等学塾」以及大梁学宫这个最高学塾。……其中初等学塾坐落于三十座大县,主要针对于幼龄稚童;高等学塾针对其中的佼佼者;至于天资聪颖之辈,日后或有机会进入大梁学宫就学。……而我儒学过于深奥,陛下希望我儒门著作一些启蒙用的书籍,作为初等学塾的教材。”

  『给几岁、乃至十几岁的稚童编写便于理解的启蒙书籍么?』

  儒家门徒门面面相觑。

  平心而论,他们并不排斥魏王赵润的要求,毕竟他们也明白,那些几岁、十几岁的稚童,非但是魏国的将来,也有可能是他们儒门的后辈,问题是,他们实在不懂该怎么编写易于理解的书籍啊,难道要他们效仿魏国的礼部,编出似《百家姓》那种狗屁不通的玩意?

  他堂堂儒家,若是编出《百家姓》那种玩意,岂不成了笑柄?有辱圣人之名啊!

  “要不,咱们放弃初等学塾的教材,专攻高等学塾的教材?”一名魏国儒家子弟建议道。

  但他的建议,立刻就遭到了其余学子的反对。

  要知道,那些几岁、十几岁的孩童,终有一日会长大成人,若是不抢在他们年幼时,在他们心中刻下儒学的烙印,搞不好那些孩童就会被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抢走,这是自诩第一显学的儒家子弟所万万不能接受的。

  但是,怎么编呢?

  “法家那边,有什么收获么?”有一名儒家子弟问道,但是却遭到了其余同伴的白眼。

  想想也是,在初等学塾教材这件事上,对于各学派来说好比是战场,如何吸引幼龄稚童的兴趣,在他们心中深深刻下他学派的烙印,是那些孩童长大后成为他们学派的继承者,似这等事关各自学派日后兴衰的‘战争’,法家子弟怎么可能会透露给他们?

  事实上,非但儒家子弟感到头疼,其实法家子弟也一样,纵使有张启功、杨愈这等智睿的在朝官员,亦对此束手无策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