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21章 减彼增己_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笑,她自然知道这个老头是在顾虑什么。

  ………………

  cds,全称叫做“creditdefaultswap”,翻译成中文叫做信用违约互换,又被称为信贷违约掉期。

  作为一款信用衍生品,它最简单的形式是单一实体cds——也就是是两个交易对手针对第三方实体信用风险的一种交易合约。

  在单一实体cds交易中,买方(做空方)同意向卖方(做多方)在合约期内支付一定的定期票息,卖方则同意在第三方实体发生违约事件后向买方支付一次性等同于cds合约名义额的代偿金。

  从某种意义上说,cds就像汽车保险,只是它担保的不是驾驶事故造成的风险,而是经济实体的信用违约风险。

  交易cds的目的,对买方来说,是要对冲第三方实体的信用风险——比如买方可能持有第三方实体发行的债券;

  而对卖方来说,是要通过承担第三方信用风险而获得投资回报。

  本质上,cds代表着一种金融技术,通过它,cds把现金产品(如债券或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分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cds在美国出现之前,现金产品的风险和流动性是绑定在一起的;cds出现以后,投资人可以仅就第三方实体的信用风险进行交易,甚至不需要持有第三方实体的任何债务,更不受该实体债务存量的限制。

  对于已经进入金融资本时代的欧美来讲,cds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它第一次为对冲信用风险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金融工具,在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运用效率、释放银行资本金、对冲信用风险、实现套利机会等方面也施展了特有的功用,也因此极为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全球cds业务规模就突破了40万亿美元规模,并应用到了欧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其炙手可热程度可见一斑。

  只不过,任何业务都有其增长的天花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率先应用,各个金融产品的流通效率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并且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已经触达了社会容纳能力的极限。

  就拿可以装入资产包在金融市场自由买卖的cds来说,过去的十多年里,信用衍生品从单一实体cds发展到量身定制的组合产品(如合成cdo),之后又发展到指数产品,指数cdo以及指数期权产品等等——直到这个气球已经触摸到了自身的膨胀极限。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各级资产包信用评级在利益的追求下越来越弄虚作假越,什么狗屁的产品创新,什么狗屁的技术操作,对于庄家来说统统都是扯淡的细枝末节——那些玩意不过是为了保证这些cds资产包能够在流通环节保持顺畅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