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576章 南北_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发,牧原股份借着猪价上涨,基本是无视猪瘟,快速扩产,销量增长%,成为“猪老大”;

  而温氏股份这种散点、小作坊的农户饲养模式不易管理,面临的风险大,只能开始淘汰能繁母猪,眼睁睁地看着这一轮的猪周期从身边飞走,从而痛失2020年这一轮难得一遇的猪肉上行周期。

  ………………

  作为生猪产业链上的一环,泉城肉联厂的吴边当然看得出来温氏模式的利弊之处;

  公正地来讲,某些人这么坚持走与温氏模式相反的重资产路线,虽然带着浓厚的南北之争意味,但也并不能说对方就是错的。

  但问题是,两种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是重资产模式现在压根底就不适合泉城肉联厂啊!

  至于原因嘛……

  其实很简单——泉城肉联厂是个国企,而且是编制满负荷,员工数量几近超标,中年以上员工占比超过70%的国企。

  还是那句话,重资产模式对应的工业化生猪养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尖行业——这就意味着,养猪场的人,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电脑操作技巧、看得懂各项数据指标后面的意义,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营养、药理、环保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也就是说,以泉城肉联厂现在的人才储备,根本没法子在不影响主营业务的情况下,抽调出足够的人手去开展这项业务——现在是可是2003年,对于大部分上了一定年纪的职工来说,这辈子连电脑都没摸过,他们怎么可能在短期内,适应这种全新的操作环境?

  更何况人到了一定岁数后,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是直线下降的,而且从广义上来讲,当初的知识储备越匮乏,思维固化度就越高、二次学习能力就越差,甚至会出现极为明显的排斥反应——由于主营业务的特性,泉城肉联厂70%以上的员工,都是职高或者初中学历,其中间的问题可想而知。

  至于说再吸纳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员工……

  拜托!在各方的因素下,泉城肉联厂这几年已经从无数破产的兄弟企业里吸纳了一大堆员工,仅仅只是三年,泉城肉联厂的员工规模就从当初的四千多号人,一下子膨胀到了近三万人,其工资福利花费之巨,甚至分走了肉联厂每年毛利的60%以上,比出正常国企的50%毛利支出足足高了10个百分点(注意,是毛利,而不是纯利,这中间的区别大了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吴边,敢去冒着企业上钢丝的风险,为了一个在中短期内必然会成为重大包袱的项目,再去招揽一大帮子新员工?

  原本吴边一开始还想着取个折中办法,借鉴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模式,将其升级为“公司+育肥场+结算”的模式;又或者是“公司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