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7章 巨国效应中的一只鲶鱼_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速变成红海,拼命打价格战,哪有精力和财力投资研发,让产品真正升级?

  因为有巨国效应,法不责众,加上缺乏长期稳定预期,抄袭、盗版、挖墙脚司空见惯,为何要倾尽全力搞发明专利?

  因为有巨国效应,一旦形成渠道壁垒或具有支配权的平台,财富滚滚来,闭着眼睛也能赚钱,为何要和不确定的技术创新风险博弈?

  因为有巨国效应,国内市场有的做,为何要走向世界,去艰难开拓自己的品牌?

  因为有巨国效应,不少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迅速成为社会活动家,各层次的扶持奖励基金越来越充沛,绞尽脑汁在国际刊物上多发paper成为最重要的KPI,名利双收,学生盈门跟着干活,有多少时间能够真正让内心静下来,献身科学与真理?

  诸如此类的现象不少,尽管后世它们都在被校正,在衰退中;但不可否认,华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正是由于巨国效应的红利,反而变得没有多少真实的竞争力可言。

  要不是国家一直在创造着各种条件,并且对国外的竞争企业在各方面进行了不少限制……你以为他们能存活下来多少?

  ………………

  不过杨铸很清楚,华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显得那么“不争气”,除去巨国效应红利环境带来的麻痹作用外;更多的则是缺乏微观层面的鲶鱼效应倒逼。

  是的,他们缺乏一条1V1,能真正能威胁到自己生存的“鲶鱼”。

  或许有人会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引入了那么多外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不就是想激发鲶鱼效应么?

  呵呵……

  到了千禧年,华夏的企业数以千万计,国家放进来的外企顶天了就几百家;那些国内行业巨头在直接的竞争下或许感觉到了严重威胁,开始注重技术和创新起来,但是……那剩余的企业呢?

  用他们的话来说:“天塌了自然有高个的顶着,神仙打架……关我毛事!”

  于是在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心态下,大部分华夏中小企业依旧遵循着过往总结出来的商业规则,在自己的三分半亩地里继续享受着时代的最后一丝红利,直到……市场环境悄然变化,成为那只被温水煮熟的青蛙。

  所以,杨铸干脆把心一横——既然你们身边没有鲶鱼,那干脆由工友之家来充当这只鲶鱼!

  反正现在华夏整体市场早就供大于求,而“销售为王”也已经成了共识,在传统渠道成本不断攀升的当今,工友之家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最想进入的低成本渠道。

  而有了“销量”这把尚方宝剑……

  哼哼,杨铸就不信倒逼不了他们!

  借鉴后世猫狗两大平台的经验,他很确信,就算自己向商家反向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他们为了利润和生存,大部分商家也会“委曲求全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