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九十二章 扩军方案_夺鼎16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流贼,在辽东、在蒙古各部为患已久的建奴的军事体制都算是有些了解。

  “作战时贼阵五重,饥民处外,次步卒,次马军,又次骁骑,老营家口处内。若战破其三重,骁骑殊死拼斗。若是不敌,贼马军,骁骑。老营立时脱逃,精锐不失,转战别处,片刻又集兵数万。”

  各家农民军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老营及骁骑马队。那些步卒,饥兵,拜各处官吏之赐,走到哪里都不会缺少的。除了老营、精骑之外,便是马队了,大多是从各处的那些马贼、杆子当中收拢而来,也有不少是原来官兵中的骑兵,他们如果表现好,便收入精骑,再表现好。便收入老营。

  同样的选拔制度也在饥民当中存在,罗虎在攻破开封时便采取了这样的手段,表现好的,立刻便是收入步卒当中,享受每天两顿的伙食标准。

  而远在盛京的辽东反贼们,所采取的与农民军这种残酷的自然淘汰选拔方式不同的是,他们是有所谓养育兵制度的。

  按八旗的编制,最小单位为牛录,每二百人到三百人为一牛录,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当然,不是说一个牛录就是二、三百人,而是说每一户出一个壮丁,“丁”按古时的说法。就是十六岁到六十岁的成年男子。

  一般而言,一户都有几口人,内有丁数不等,有时二、三丁,有时五、六丁,视各户男人的生育能力。所以清国每牛录人口。有二、三百户,一般在一千口到二千口人不等。

  在清国中,当兵的称旗丁,分披甲旗丁,未披甲旗丁。暂不当兵的叫做“余丁”或者“闲散”,他们也可以跟随出战,作为跟役一种,地位高过那些奴隶阿哈们。

  虽然从理论上,各个牛录当中这些人丁都是兵,可是能不能披甲,就看各兵能力了。不过清国男子从从小开始,就练习骑射。往往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他的母亲,就将他用绳索绑在马上,让他学会在马上奔驰,学会如何与马匹打交道。大约五岁开始,他就要开始练习小弓短矢,当众驰骋,十岁开始,每三年就有参加考试,达标就为守兵(步甲),享有军饷,享有盔甲,随后考核到马甲,巴牙喇不等。以后随着他一年年的成长,他会成为后金、清国出名的勇士和战将,用手中的刀枪和胯下的战马为自己和家人博取功名富贵和财物,出入之间有无数的勇士和包衣在他的马前。当然,也有很大的可能是战死在疆场上。这是一个满洲男子标准的人生轨迹。

  各牛录中,甲兵比例还是很高的,毕竟作为旗丁,成年当兵,他们从十岁起就考核,到十六岁,十八岁,二十岁还不能披甲,在周遭尚武的气氛中,也太丢人了。会直接影响到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这就是满洲八旗所谓的养育兵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