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9 海兰察颇有定力,无奈林淮生步步紧逼!_大清话事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双马。

  他们都是海兰察的亲戚、族人、同乡,年龄跨度很大,从15到50。

  很多人看着就和憨厚老农无两般,但拿起弓箭的一瞬间,精锐弓骑兵气质挡不住的外溢。

  “都统~”

  “要打仗了,有什么困难吗?”

  一名30余岁的索伦汉子,咧开满嘴大黄牙:

  “吃的好,住的也好,都统能不能给我们补点箭矢~”

  海兰察拿过他挂在马鞍上的撒袋,

  挨个抽出箭矢数了一遍。

  快箭2、梅针箭6、响箭1、月牙箭2。

  周围众人也纷纷拿出自己的撒袋。

  多的有19支,少的只有5支。

  而一个撒袋是可以装二三十支箭矢的。

  箭壶少一些,一般在12支。

  但索伦人不太喜欢笨重的箭壶,成本还高昂。他们一般会选用更轻更能装的挤压式撒袋。

  ……

  “军需官何在?为何不给索伦劲旅配齐箭矢。”

  海兰察怒目圆瞪,几乎要吃人。

  谁料眼前的矮个子军需官,却是一点不怵。

  他伸出戴了2个硕大玉扳指的手,拱手道:

  “回都统,下官也是谨遵朝廷制度。兵部有规定,索伦兵所需箭矢需自行购买。他们,没银子~”

  不知为何,

  在这一瞬间,海兰察很想把这个狗曰的撕两两半,生吞活剥了。

  大约是感受到了杀气的缘故吧,

  军需官不由自主的哆嗦了一下,赶紧折中道:

  “下官是这么想的,可以先赊着。青鹤翎每5支1两5,鹅翎每5支1两,普通快箭每10支1两。这个价格已经低于兵部的成本价了,属于下官权限之内的最大程度~”

  海兰察深吸一口气,点头认可了这个方案。

  望着眼巴巴的族人,

  他从袖管里摸出了1张100两的银票,算是凑个份子。

  ……

  欢天喜地的索伦人赶紧的凑到军需官面前,报名字赊箭矢。

  从30支到60支不等。

  箭矢挺贵,比现代人想象中要贵。

  否则就不会有著名的那句:

  乾隆把索伦人视若珍宝,

  但是并不妨碍他同时把索伦人看成nothing。

  打赢后,

  索伦人会用军功赏银支付赊账。

  如果不幸战死,就从抚恤银里抵扣。

  如果抵扣后,还欠了兵部的账,就等他的儿子长大,继承老爹的债务,继续为大清皇帝效力。

  ……

  兵部不会忘记这笔债务,哪怕持续十几年。

  直到遗腹子成长为合格的索伦战兵,然后告诉他,你爹当年欠了大皇帝一笔债。

  现在,

  需要你狠狠的杀敌,尽快还清这笔债务,争取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个索伦人只需征战到60岁,还活着的话,一般就可以在兵部的册子里勾掉了。

  可以拿着这几十年南征北战积攒下来的银子回黑龙江老家,安心的养老过日子。

  当然,

  假如个人经济负担比较重的话,

  也可以向兵部申请,发挥余热,继续加入我大清军队,编入银发军团,和孙辈们一起征讨四方蛮夷。

  而且大清皇帝在军功赏银和抚恤赏银方面,一视同仁。

  哪怕是80岁的索伦兵,也不会打折。

  其实,

  横向比较起来,大皇帝对于汉人真的不算差。

  只是严格限制了汉人的教育权,但没有用一生还不清的债务来捆绑汉人。

  看看同时期的蒙古人、索伦人,哪个不是债务缠身?永远还不清大皇帝的恩情。

  ……

  海兰察视察的第2支精锐是陕甘绿营。

  大清朝绿营总兵力60余万,其中陕甘绿营就有9万。

  同时,陕甘绿营还拥有不少于3万匹战马,占据了整个绿营战马数量的4成,是清王朝一支重要的机动力量。

  延绥镇、陕安镇、河州镇、汉中镇、西宁镇、宁夏镇、凉州镇、肃州镇,陕甘8镇都来了。

  每镇出兵2000到3000不等。

  江北大营总计6万兵,陕甘绿营2万人,占据了三分之一。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