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_大明话事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法,又不能赶鸭子上架,只能先让二哥缓缓,“你在城市方便,那就负责给我修宅院园林吧!”

  然后林大官人又对三哥林福来说:“三哥你继续在木渎港当河快,工业园区就挨着木渎港,你就能者多劳,兼一个工业园区总监工。”

  这个倒是没问题,如此林大官人三言两语,就把自家兄弟今年的任务安排完毕。

  至于老爹,继续研究双季稻去吧!

  对了,红薯应该在这两年被人从南洋偷到福建了,回头可以想办法从福建弄点过来,让老爹研究研究。

  虽然这玩意并不是万能解药,根本不能一直当主食,但掺着吃也是可以减轻粮食压力的办法。

  过了正月十五,工业园区丝织场发布了招工榜文,并附带两大诱人条件。

  一是有济农仓免息借粮、优先赈济福利,二是实行固定底薪按旬发放制度。

  还没出正月,就迅速从苏州城里招到了五百熟练织工。

  不是只有五百织工报名,而是工业园区丝织场现有规模只能容纳五百织工。

  本来林大官人设想,开始直接上马二百张织机,结果没达到计划。

  因为织机成本昂贵,动辄十两银子起步,而社团还处于高投入时期,资金太紧张,结果只准备了一百张织机。

  林大官人也只能实事求是,先从这个规模起步。毕竟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工业园区开张起来,进入良性的滚雪球发展模式。

  当前城里丝织工场的主流招工模式是日结模式,每天五分银,有点像后世日结一二百的散工。

  而林大官人之所以敢力排众议开出底薪制度,不仅仅是为了从城里吸引熟练工,主要还是因为暂时不担心销售问题。

  就丝织场目前这点规模和产量,都不用想冲出江南、走向全国、畅销海外。

  即便没有市场,只靠社团内部各单位的骨干人员也能消化很多,毕竟一千人背后就是一千户人家,更别说还有社团控制下的乡村、船户。

  退一万步说,就算社团内部消化不完,还有个渠道就是让官府出面收购了。

  总而言之,目前丝织场完全不用靠市场就能生存,林大官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直接把底薪制度安排上,只管埋头生产就是了。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位于木渎镇胥江南岸工业园区的丝织场就就开工大吉了。

  林大官人刚把这边事情打好基础,又不得不赶往苏州卫运军分署,安排漕运事务。

  按照制度,每年开春二月,就要开始把去年征收上来的漕粮北运了。

  林大官人身为督运千户,负责的就是组织漕粮运输。

  坐在衙署大堂里,看着二尺高的账册,林大官人不禁悲从中来。

  想起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二月,除了过年前后半个多月,其他时间全都在连轴转似的忙碌,片刻也不得闲。

  怎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难道这苏州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