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五十三章 访苏(三)_一个人的抗日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赫鲁晓夫头脑清醒过来。他不断对地方施加压力,要求各州采取果断措施,提高ru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家乡的梁赞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在个人野心的驱使下,以种种nng虚作假的手段宣告“胜利完成”指标,并因此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但是,没过多久,骗局就被揭穿。拉季奥诺夫自杀身亡,也给赫鲁晓夫声誉上造成了很大打击。

  同样,在工业上的改革也并不让赫鲁晓夫满意。起初,赫鲁晓夫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但是,执行的结果,这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次改革只不过把部mn管理体制改为经济行政区管理体制,即由“条条”管理体制改为“块块”管理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xng。

  不仅如此,工业改革由于准备不足,由于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还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这种情况对专业化大企业打击最大。过去它们只同上级一个主管部mn打jiāo道就可以组织好本企业的生产,现在则需要同分属于不同经济委员会的众多企业打jiāo道,而且往往一个委员会就可以打lun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专业化大工厂不得不生产过去可以很容易从其他州买到的零件。

  简政分权的做法失败,使赫鲁晓夫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改革方案。而就在此时,《国路》这本书重新进入了他的视线。以前他随便翻阅过目录,还有不屑一顾的心理,认为这不过是资产阶级为其政治、经济制度吹嘘的产物。但当他重新加以仔细阅读分析后,却发现并不完全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其中苏联篇中所指出的弊病是确实存在,而且是一针见血的。

  从改革之初,赫鲁晓夫便为自己的理论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名为“科学社会主义”。但名字很好,却一直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作为改革的依据,这是赫鲁晓夫一直所头痛不已的事情。而在《国路》中,黄历所阐述的社会资本主义,却让赫鲁晓夫眼前一亮,感觉大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在赫鲁晓夫的印象中,黄历也是改革派,一个是看到了目前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和弊端,一个是看到了现在资本主义制度隐含的危机,两人应该颇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心理上的认可,使赫鲁晓夫对黄历的好感大增,而且南洋联邦的迅速崛起,也使赫鲁晓夫既羡慕又嫉妒,觉得有必要向南洋联邦学习,学习其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经验,而暂时放弃他所想象的,要经过实践才能证明是否正确的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