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05章 旱灾_横刀十六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5章旱灾

  李跃率军返回邺城,旱灾的征兆已经初见端倪。

  大河缩流,小河直接断流,就连黄河也缩减至往日三成规模。

  三月原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入目所及之处,皆是枯黄,悬在头顶的春日竟感觉有些晒人。

  从去年入冬开始到现在,河北、豫州没见一点雨雪。

  关键不知道这场旱灾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时间长了,梁国也扛不住。

  李跃记得历史上明末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年年大旱连着瘟疫蝗灾。

  东汉其实也是被天灾折腾垮的朝代,从建宁三年(170年)正月开始,河南、河内饥荒,以致夫妇相食,其后地震,海水溢,河水清。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

  紧接着,持续百余年的大瘟疫横空出世。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凋零,五胡开始内迁,华夏外围领地基本都被放弃了。

  好在梁国的官僚体系还算运转正常,县令、刺史兢兢业业,组织百姓渔猎,平分所剩不多的水源。

  大旱刚起,前几年的积累,百姓家都有一些余粮,水里的鱼,山里的野兽都能撑一段时间。

  “这么下去不行,旱灾不知何时停歇,趁现在百姓手上还有余粮,可令他们就食青徐、淮北,邺城百姓愿去辽东者,分田分屋舍,不愿去者,就食沧州。”

  李跃在路上就想好了对策。

  梁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司豫兖三州,恰好是重灾区。

  旱灾时间一长,粮草转运也是重大问题。

  所以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填实辽东。

  辽东非常大,物产丰足,靠山临海,足以养活几百万人口。

  历史上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已达六十九万七千户,胜兵五十万,民户三倍于前魏时。

  辽东人多了,自然就能压制乃至吞并高句丽。

  “常令君已率尚书台劝导百姓东迁,待旱灾平息后返回。”崔宏道。

  抚育百姓本就是尚书台的职责,常炜没有丞相的名号,实则在天下人眼中,已经是大梁的丞相,李跃出征在外,国中政务皆由他打理。

  即便李跃在朝中时,也大多是常炜率尚书台裁定,重大事宜才送达李跃面前。

  回到邺城,东西南北,无数大车小车进进出出,送入粮食,带走百姓。

  旱灾一起,连牛马都羸弱不堪。

  远远望去,邺城仿佛笼罩在一片暗黄之中,连天空都是这般颜色。

  土地干旱,沙土亦随风南下。

  旱灾之下一切从简,接风洗尘免了,庆功宴也免了,李跃赶紧下令将士们休沐,自己则不顾疲劳的召见尚书台诸臣,询问抗灾准备事宜。

  “陛下不必多虑,受灾区域仅河北、豫州,黄河下游,淮水两岸皆风调雨顺。”常炜给李跃吃了一个定心丸。

  淮北大屯田还在,梁国的家底就保住了。

  “甚好,将士们休整一个月后,朕亦率他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