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4章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_大秦海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4章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天下人都因为始皇帝的决定而受益,这并不因为他们的身份有所区别,因为是人,就要交税。

  但是,真正的宛若砂砾的黔首并不能因为降徭降税而就过的更好一些。

  遥远的故齐地界……琅琊……

  这里距离咸阳不是很近,但是因为始皇帝亲自下令,李斯亲自督办,政令经由驰道递出,琅琊的本地官府也在短时间内张贴了告示,宣布大秦降徭降税的召令。

  乡野之间……广袤的田地之上,佃农和隶臣正在辛勤的参与春耕。

  耕牛背着犁具在隶臣的督促下埋头苦干,如果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犁具和以往的简陋犁具明显不同,辕是曲辕,双牛负之,吃土深,走的也快。

  秦朝因为种种繁杂的律令限制,各地消息交流并不频繁,赵泗在这个时代发明的曲辕犁真正的黔首是置办不起的。

  开玩笑,交税十五,还要应付繁杂的徭役外加各种特殊情况,一家人能够勉强支撑过去一年已是极限,哪还有余力置办犁具这种大型器械?

  这就是大秦的现状,真正的黔首在繁杂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之下,已经被榨的一点油水也无。

  但重耕重战是秦国的基本国策,商鞅为了针对驭民五术下庶人家无余财置办犁具畜养耕牛的情况提出了应对策略。

  下至乡里之间,犁具和耕牛由官府提供,在农耕时节供应百姓使用。

  因为犁具和耕牛都是公有,因此针对性的制订了很多律条。

  譬如养畜耕牛的人,如果不能够伺候好耕牛,使得耕牛掉膘亦或者出现其他问题,就会受到相应的责罚。

  而负责专门保管犁具的人,如果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犁具出现了什么损坏,也会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秦国的统治方式是下沉到地方乡里,有乡老里正来负责地方事物,同时多有监管限制,以保证在这样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的情况下依旧保证地方能够不使土地荒废。

  而针对土地耕种和伺弄,秦国也有专门的一套赏罚措施,种的好粮食出产的多甚至能够升爵。

  如果粮食连年减产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乡里之间因为人为因素粮食收成不足,里正和乡老也会被问责。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乡里之间的权利大多被握在里正和乡啬夫以及亭长手中,乡老大部分是荣誉地位,不像汉朝一般,乡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拥有无上权威。

  总体来说,秦朝务求的是把个体户手里的油水榨干净,同时在把他们油水榨干净的同时顺便维护这个阶级不至于完全过不下去。

  理论上来说,秦国做到了,不过是一统天下之前的秦国。

  秦国这一套制度是商鞅变法以后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让关中之地变成了真正意义上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