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4章 与国休戚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了一层补丁。到了曹魏时,觉得宗室分封威胁到皇权,尤其是当年曹丕当年也还经历过兄弟的威胁的,所以对自家兄弟子侄们防范很严,他主持下又打了层补丁,削宗室之权,严防宗室。

  结果就是后来司马家很轻松的篡夺了曹家政权,夺了天下。司马家上位后,觉得这应当是个教训,不得不防,于是也跟着打补丁。司马老贼便搞起了分封,让兄弟子侄们分封各地,但没给他们啥真正的权力,可相比曹家不是强了一些的。

  有这些宗室们在地方上,既能防着朝廷京师容易出乱,还能留有一点余地,以镇慑异姓臣子。

  只是后来司马家其它皇帝上台后,居然也在他父亲留下的分封制上打起了补丁·····

  总体来说,从秦到汉,再到魏晋,再到南北朝,再到隋唐。

  分封制断断续续,可总体上来说,始终是分封的权力越来越小,甚至到后来已经是封而不建,有爵位而没封地,虚封食邑多,实食封食邑少。

  开国、开府、统兵、治民这些诸侯国的权力,一点点的被削掉了。

  比如到了隋朝时,杨坚只有五个儿子,还全是皇后嫡出的,但杨坚分封诸子也只是封为总管。

  实际上到了此时,分封其实就是变成了授官职,而不再是直接划块地给你建一个完全独立自治的诸侯国了。

  甚至这授给的官职也不是不变的,杨广就曾先后任过并州总管、河北道大行台尚书令、扬州总管等职。

  李世民的世封刺史想法,肯定也有根据杨坚当年的这种做法做参考的。

  世封刺史,和诸侯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刺史就算你是世封的,可你毕竟还是朝廷体系之下的一部份,要接受朝廷管辖的,是在体系之内的。

  而诸侯国,其实实际上是已经独立于朝廷之外的。

  李世民既想要搞分封,又担心诸侯国威胁朝廷,于是最后就整出了这么一个世封都督、刺史制度来。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个世封刺史制,比起汉代的分封诸侯国来说,肯定是有进步的,对朝廷来说有好处的。

  毕竟诸侯国那完全就是独立王国了,兵权、税赋权、民政权等等,统统都是诸候们的,汉代时,诸侯们甚至连年号都是各用各的,跟朝廷都不一样。

  但问题是,现在又不是汉朝了。

  汉朝时离战国也没几十年,大家习惯了战国时各国这种独立状况,不说各国,就是各国内的封君啊,卿大夫们的领地食邑,那也一样是有极大自主权的。

  只能说环境背景不一样了。

  从秦到唐,千年了。

  历史变了。

  为啥分封制一朝不如一朝,权力越来越小呢?

  这本就是时代的选择,需要啊,大一统朝廷是历史趋势,谁也不可能开历史倒车,谁开倒车谁就要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