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61章 9号码头_狂野北美184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型蒸汽机作为钢索卷扬的动力,后端有8块混凝土水泥板配重,每块重达260磅。

  每一次吊装,都能吊起重达1600磅的货物。

  李察来到这里时,正是一天中繁忙的时刻。装卸货物的远洋船舶停满了码头,数以千计的码头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装卸货物,上千辆载货卡车和重载马车往来于码头和仓库之间,呈现出有序而又忙碌的劳动场景。

  沿海码头是最先大规模使用载重卡车的企业之一,原本1.5吨的载重卡车在这里往往会装载三吨,甚至更多货物,往来与码头和仓库之间,距离长则十几公里,短则几公里。

  这种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喂料喝水,不知道疲倦的载重卡车一经使用,便受到了财大气粗的码头公司青睐,很快便广泛推广开来。

  经过多年应用

  柴油载重卡车性能逐渐稳定,不再动不动的半路抛锚,能够适应长期高强度的运输劳动,因而逐渐成为码头,港口运输主力。

  李察一眼望过去

  目视之内大约有五六百辆载重卡车,有的重车正在冒着浓浓黑烟,吃力的满载货物驶向远方,有的空车排成一列长队,等待装货,有的车辆打开车盖正在检修。

  掺杂期间的是双马拉辕的重型马车,大约有三四百辆的样子,数量不及载重卡车多。

  这些四轮重型马车可以搭载五六千磅重的货物,原本是码头运输的主力,如今显然落寞了。

  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皇帝率军入侵沙俄时,随军就带有18700余辆重型和轻型4轮马车,军用重型4轮马车载重可达3000磅,是运输法军辎重的主力。

  法军重型4轮马车主要是在野外的土路上行驶,而港口转运是在平坦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行驶,所以能牵引的货物数量更重,但也更吃力。

  码头上

  几个等待的马车夫,正用力的帮着装满货物的同伴推车。

  前面的马车夫鞭子甩的山响,驱赶着两匹壮马缓缓拉动沉重的车厢,显得相当吃力。

  “嗨……伙计,你们的马车装货都要这样推吗??那可太吃力了。”李察走过去与车夫们搭讪。

  刚刚推走一辆马车的几位车夫正在拍打手上和衣服上的灰尘,回头向后走过来,听见李察的问话,一个壮实的中年汉子爽朗的回答道;“这位先生看起来就是喝过洋墨水的人,还不知道现在咱们的活计都快被大铁牛抢光了。不多装一点怎么行?”

  “少拉快跑也可以吧,你这话怎么说呢?”

  “那可不一样,你没看着排这么长的车队吗?排一次上来至少要一个多钟头时间,从这边拉到仓库至多也就半个小时,你算算这一天要少拉多少货?”

  “这倒是的,可是辕马这样拉货可吃不消啊!”

  “听先生的话也是懂牲口的,咱们这些都是牧场里最好的健马,基本上20多天就要换一批,一直拉这么重的货确实太伤辕马了,换回去就得好好调养一番,否则就干不了重活了。”

  “那为啥不攒钱买一辆大铁牛呢?”

  “哈哈哈……先生,您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呀,买一辆大铁牛得多少钱?咱们这儿运货的一个是长安货车,一个是底特律货车,便宜点的底特律货车也要9000多元,长安货车都要1万出头了,这个价钱能在长安买两套房,谁能买得起?”

  “那他们呢?”李察用手一指码头上其他的货车问道。

  这些码头上的货车可不是码头公司所有,绝大部分都是私人所有,在这里干着一份运货的买卖,按照运货数量拿钱。

  为首的马车夫扁了一下嘴,站下身来说道;

  “这位先生您不知道,真正在码头上出力的买不起车,买得起车的都是雇用人来开,自己坐家里收钱。

  在码头上,一个月十六七块钱就可以雇用一个驾驶员,一天活干下来至少挣二三十块,这多划算呢?

  在咱们帝都长安,像我这么好的壮马一匹也就是300多到400元之间,两匹马加上马车撑死了1000元。

  您算算这帐,就知道差在哪里了?”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