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8章 坐享战争红利_狂野北美184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乎没费什么劲儿。

  例如北美战争中的芝加哥争夺战,底特律攻防战,堪萨斯城争夺战这样血腥胶着的城市攻防战都没有出现,反而是一鼓而下,顺利的让人难以置信。

  细究其原因

  一来是奥军主力大多在会战中被摧毁,组织不起来有效的城市防御战。

  二来这些城镇都是德意志地区各邦国千百年来辛苦建设的成就和家园,一座城堡或教堂建设动辄数十上百年,交战双方均不愿意城市乡镇毁于战火。

  三来随着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想要改变德意志各邦国一盘散沙的现状,追求统一强大国度的呼声高涨,是影响战局走向的重要方面。

  尤其各中小邦国的抵抗力度有限,其中掺杂了复杂的民族和历史恩怨,可以说一言难尽。

  分割七零八碎的德意志各中小邦国高达38个,再加上众多自由市和主教国各自为政,让传统的德意志地区无法发展像样的工业和商业。

  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因为生产力低下,底层民众生活普遍较为贫苦,渴盼改变的愿望占据了主流,相对强大的普鲁士王国就成了希望的救星……

  第4条也是最重要的这一条,普鲁士王国多年来的细致战争准备初见成效,以迅猛有力的军事行动打垮了本就不强的抵抗意志,自然没人愿意死磕到底。

  民族内斗与国与国之间的征伐不同,呈现出了鲜明的欧洲特色。

  李察饶有兴趣的回味这段时间来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透过窗户看着外面高低错落的德式建筑,心中笃定;

  业已把握了俾斯麦首相这场战争的侧重点,其侧重点就在“剪除羽翼”这4个字上。

  普奥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击败奥地利帝国,结束双雄并立的格局,从而确立普鲁士王国在整个德意志地区的霸主地位,实现排除了奥地利帝国的德意志民族统一。

  在此过程中

  那些曾经追随奥地利帝国的中小邦国都将灰飞烟灭,纳入普鲁士王国直接统辖之下。

  赢得战争胜利后,普鲁士王国将致力于拆除旧有藩篱隔阂,联通铁路,公路交通,促进各地区畅通无阻的商品流通和工业发展,使之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从而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明白了俾斯麦首相的战争目的,回过头来再看看截止目前为止的战争进程就一目了然了。

  集中易北河兵团和第一兵团的力量,以势如破竹的态势攻入奥地利的盟邦汉诺威、黑森一加塞尔和萨克森等毗邻国家,并且呈野火燎原之势覆灭了一个又一个分裂邦国。

  这些国家的联合军队,在普军的强大威势之下节节后退,被迫撤退到摩拉维亚地区向奥军主力靠拢,试图寻求庇护。

  号称普军主力的第二兵团行动速度最缓慢,而与其遥遥对峙的正是奥地利军队主力,被牵制在摩拉维亚地区不敢动弹。

  不管救援哪一方盟邦,都会造成防守上的巨大空档,令奥军犹豫之间已经失去了先机。

  如此这般,普军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战前大半目标。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只要造成奥地利军队重创并迫使其退出战争,就完成了统一德意志民族的伟大进程。

  跟随奥地利帝国的绝大部分邦国大多覆灭,战后剩余的北方邦国数量不多,势力不大,在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民族的辉煌胜利面前,只能乖乖的接受现代化工业进程的改变,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只是……意大利这个坑爹货!

  李察知道若无意外,普鲁士王国最终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一危机。

  具体怎么做的,那就不太清楚了。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民族最终顺利完成,将有助于大唐帝国商品顺利的进入其扩大后的国内市场,并且辐射周边德语地区,包括瑞士,荷兰,比利时(后两者属于部分德语区)和奥地利帝国,坐享巨大的战争红利。

  想到这里

  李察脸上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莫管德意志民族打生打死,大唐帝国都会从中受益,有这一点就够了。

  至于过程中的一些曲折,又何尝不是双边关系中的验金石呢?

  以大唐帝国全力支持的官方态度,感动德国佬几十年绝对没问题,剩下的只能看天意了。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