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562章 复大微电子_重生98,崛起从敲微软竹杠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创半导体物理基础研究,带出了章倩苓等一批门徒。

  一九八五年,教授叶仰林在国外访问后,意识到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差距,回国后,向复日大学贷款一百万元,与章倩苓等人一道,成立了复日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那个时候,谢希德刚好担任复日大学校长。

  为留住人才,叶与章要成立公司,找来了在投资公司工作、复日管理系校友施雷。后来,叶因病去世,事情便耽误了。

  一九九八年,施雷找到时任实验室副主任的俞军,重提公司之事,从投资公司拉来三百万资金,再加上实验室成员的积蓄,十二个创始团队凑足六百万,注册成立了股份公司,这在夏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他们是第一家。

  似乎是对这家公司寄予厚望,又或者是基于其他的原因,龙启权从五十年代开始说起,把这个公司的发展史原原本本地说给陆逸明听。

  陆逸明听完,顿时感觉十分震撼。他心中暗想,原来这些事情不是没有人去做。

  只是,或许这一条路确实太难走了,又或许是有人故意拦路,总而言之这些事情都没有流传开去,陆逸明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家公司。

  龙启权说:“你要做的事情,跟复日大学想要做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反正今天的课上完了,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公司参观参观?”

  陆逸明笑道:“当然有兴趣。”

  之前,陆逸明已经花了一千万,在复日大学里面投资了一个机电一体化研究所,专门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在机电领域的运用开发工作。也就是逸思实验室。现在,龙启权又想拉着陆逸明,投资一波这个复日微电子。

  中海市HD路220号,中海复日大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施雷和俞军坐在办公室里,两人吞云吐雾,正在为钱的事情发愁。

  搞科研不是拍脑门,是要真金白银往里面砸钱的,只可惜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都想着赚快钱,愿意沉下心来搞技术研发的人,太少太少了。

  两人均三十岁出头,他们都是公司执行董事,分别担任总经理、副总经理,主管日常运营。所以找钱这个重担,也自然落在了他们身上。

  施雷皱着眉头说道:“公司设计的电话机芯片,因为缺乏经验、研发投入以及市场试错,到现在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看来即便是轻资产切入,咱们也依旧无法自己造血。”

  俞军也是为此苦恼不已,说:“可不是嘛,难怪国内没人愿意搞芯片研发,这玩意儿实在是不赚钱啊。”

  施雷叹息道:“关键是我们和外国的技术差距太大了。”

  俞军有些不服气,说:“现在不做,以后差距只会更大。对了,香江那边的创业板开板,要不我们去香江上市,先完成IPO,然后直接增发股票,应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