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七章大义为先_扬锋汉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府军那样的强军来,将来有一天带着他们收复失地。

  在洛阳时,杨安玄也曾见识过前秦、西燕的兵马,知道胡骑的利害,特别是身穿重甲、马披重甲的“甲骑具装”更是步兵的噩梦。

  这些终归是前身杨安玄的记忆,今身既有争雄之心,当然要去亲眼看看敌之长短。

  两日后,二千兵马悄然离开新野郡北上,经南阳、鲁阳前往洛阳,征虏参事胡藩随军北上。

  杨安玄再度请命成为先遣,与从洛阳南下不同,这次跟随他的是被其称为先锋营的二十六人,加上赵田和阴绩。

  看着杨安玄从容下令,侦察、联络、搜寻、驻营等事布置得井井有条,与半年多前南下时判若两人,赵田暗自感慨。

  亲眼目睹杨安玄身上发生的变化,赵田越发坚信,三少是他值得追随的雄主。

  杨安玄一丝不苟地训练着先锋营,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将先锋营打造成类似后世的特种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来便以这二十几人为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精锐部队。。

  杨安玄深信,自己会带着这只队伍像李世民的玄甲军那样,斩将夺旗、所向披靡,最终席卷大地,成就伟业。

  …………

  七月八日,二千新野郡兵到达洛阳城。

  阔别半年,还来不及故地重游,河南太守夏侯宗之便让他们继续北上,前往孟津关镇守。

  孟津关,洛阳八关之一,拱卫洛阳城。

  昔日周武王伐纣与诸侯会盟于孟津渡,东汉大将军何进在孟津渡设孟津关,守卫洛阳北大门。

  西晋时丰乐亭侯杜预曾在此架设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河桥”。河桥已毁,孟津渡依旧是南北往来的重要渡口。

  南北战事不断,但商旅并未禁绝,孟津南北渡口停满了等待渡船过江的商队。

  因为商旅的缘故,孟津关内有如小城,井字型的街道两旁遍布客栈、酒肆、妓院。

  靠近关卡的二里范围是兵营,杨思平率二千郡兵驻扎在此,加上原本的守兵千人,孟津关守兵达到三千。

  孟津关建于山隘之间,长约里许,墙高二丈,黄土夯就,历经风雨坚固如旧。

  站在关墙之上远眺,黄河之上舟船如叶,密密麻麻。

  孟津关北侧,将军府,杨思平召众将议事。

  河南太守夏侯宗之转来谍报,称西燕国主准备遣太子慕容亮为质子,请求晋国出兵接应。

  夏侯宗之收报后转给杨思平,让杨思平酌情处置。

  杨安远皱眉道:“朝庭救援燕国的兵马尚在筹备之中,若吾等先行冒然出兵恐生波折,末将以为静观其变为上。”

  杨安玄心中替慕容永悲哀,这位西燕国主分别向东晋和代国求救,结果国被灭两国的救兵都还未出发,大概都像杨安远那样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杨安玄想趁此机会去看看后燕兵马,后燕国主慕容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