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1【民族品牌之殇】_重生野性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下属灌装厂就有100多个,还在莫斯科有灌装厂,在美国世贸大厦设立销售公司,日苯企业主动寻求代理权,仅1988年就上税6000多万。

  天府可乐是怎么死的?

  这年头流行搞中外合资嘛,于是就在今年,1994年,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合资了。

  百事可乐一入股,立即雪藏“天府可乐”这个品牌,天府可乐在中国市场瞬间消失,全部变成了百事可乐。

  这样的例子太多,比如“美加净”,中国最大的家化品牌,曾生产中国第一瓶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护手霜,牙膏出口量占全国总额的70%。四年前,美国庄臣和美加净合资,很快雪藏“美加净”这块牌子,只用两年时间,美加净的销量就从3亿元降到600万。

  还有雪花,还有香雪海,当年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全都是这样被弄死的。

  多年以后,天府可乐、美加净、香雪海重出江湖,但已经只能卖情怀,90后的新一代根本就没听说过。

  这些企业,其实都盈利极佳,为什么非要搞合资呢?

  往往是地方政府牵头的,理由是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事实恰好相反,技术和经验都没引进来,反而把自己给搞丢了。

  雪花和水仙都是被美国惠而浦搞死的,其中有个故事让人很绝望:水仙的滚筒洗衣机经常玻璃罩破碎,中方基层员工汇报说,这种损坏是物流工人暴力操作导致,只需在包装箱里多加一层2块钱的海绵即可解决。但美方人员却不认可,需要通过研发和产品部门多次试验,来重新检验洗衣机的产品质量,光是上报、研发和讨论就用了好几年时间,最后发现果然是物流工人搞的事,而那个时候牌子都毁掉了。

  国际先进经验没见着,美国的大公司病倒是深刻认识了。

  “既然不搞保健品,这3000万贷款准备用来做什么?”杨信忍不住问道。他是总经理,职责在身,必须问个清楚。

  宋维扬笑道:“去一趟鲁省,买一家工厂,作为生产冰红茶的分基地。”

  杨信问:“为什么非要去鲁省?”

  宋维扬解释说:“全都在西康生产,运输费用太高了。在鲁省建新厂,可以辐射整个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船运和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当然,最重要的,是鲁省那边有个市的领导外号叫做‘陈卖光’。”

  “陈卖光我知道,找他买厂子,确实很方便。”杨信笑着说。

  “陈卖光”从1992年就开始卖企业,是真正的改革先驱,当时轰动全国,甚至传到了港城,“陈卖光”这个外号就是港城媒体给起的。

  而且,他不是随便乱卖,只把国企卖给内部职工,搞的是“股份合作制”。几年时间,那座县级市的生产总值就翻了接近五倍,可谓相当成功。

  当然,这些被内部职工买下的企业也有搞得不好的,宋维志只是过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接收一家饮料灌装厂——主要不是买工厂,而是看好那里的政策,政策环境在90年代比什么都重要。

  请收藏:https://m.wn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